今天我繼續(xù)跟大家分享一本非常有價值的書:《讓創(chuàng)意更有黏性》。
上一講中,我們講到了研究者在思考如何通過一個有黏性的創(chuàng)意讓民眾認識到爆米花的危害,最終他們拍了一個宣傳片:在一份中號爆米花的旁邊擺上了一堆油膩的食品:一份培根加雞蛋的早餐、一份巨無霸加薯條的午餐和一份塞滿填料的牛排晚餐。同時配上了一段嚇人的解說詞:電影院出售的爆米花所含的飽和脂肪可能導致動脈血管阻塞,一份中號爆米花的飽和脂肪含量比一份培根加雞蛋的早餐、一份巨無霸加薯條的午餐和一份塞滿填料的牛排晚餐加起來還要高。
效果如何呢?答案是效果非常好,在這個宣傳片播放不久,爆米花的銷量大幅下降,很多電影院甚至不再銷售爆米花。
從以上兩個案例,我們可以得出黏性的定義,所謂“黏性”,是指你的創(chuàng)意與觀點能讓人聽懂,能被人記住,并產生持久的影響。
這個有什么意義呢?
意義太大了。各位學員,我們每天都在向客戶,員工,合作伙伴、上下游等傳播我們的思想和觀點,如果我們的觀點有黏性,那就起作用,如果沒有黏性,那就不僅達不到目的,也是白白浪費精力和時間。
所以,意義非常大。
希思兄弟發(fā)現在眾多有黏性的觀念中,最古老的要數諺語了,諺語就是一種能流傳后世并能跨越文化的濃縮智慧。什么叫跨越文化呢?比如“無風不起浪”這句諺語就可以在全球至少55種語言里找到相似的版本。
我們不能輕易就創(chuàng)造出諺語,一句諺語往往要經過數十年的傳播才有可能留傳下去。那么我們如何讓觀點更有黏性呢?希思兄弟總結出了黏性的6大原則,只要符合這6項原則,觀點就一定是更有黏性的,這6項原則分別是簡單、意外、具體、可信、情感、故事。
第1個原則:簡單
所謂簡單就是找到觀念的根本核心,既簡短又深刻。
第2個原則:意外
意外就是打破人們的期待,違反直覺,激發(fā)他人的興趣與好奇。
第3個原則:具體
具體就是圖像化,比如“雙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”,這比講道理更容易讓人記住。
第4個原則:可信
什么叫可信呢?1980年,里根參選美國總統(tǒng),里根本來可以舉出一堆統(tǒng)計數據來證明當時經濟不景氣,但他沒有那么做,他只問了選民一個自己可以親身驗證的可信的問題:“各位投票前請先問問自己,你目前的經濟狀況有沒有比四年前更好?”
這就是可信。
第5個原則:情感
曉之以理不如動之以情,人是情感的動物,情感比道理更能打動人。
第6個原則:故事
故事更能讓人記住,讓人印象深刻。